生态环境部组织编制了《水质总磷自动监测仪技术方面的要求及检测的新方法》等4项国家生态环境标准征求意见稿,现公开征求意见。
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规范生态环境监视测定工作,生态环境部组织编制了《水质总磷自动监测仪技术方面的要求及检测的新方法》等4项国家生态环境标准征求意见稿,现公开征求意见。
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防治生态环境污染,改善生态环境质量,规范水质总磷自动监测仪的技术性能,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是对《总磷水质自动分析仪技术方面的要求》(HJ/T 1032003)的修订。《总磷水质自动分析仪技术方面的要求》(HJ/T 1032003)首次发布于2003年,起草单位为中国环境监测总站。本次为第一次修订,修订的主要内容如下:
标准名称修改为《水质总磷自动监测仪技术方面的要求及检测的新方法》;
修改了零漂、量程漂移、重复性、电压稳定性和实际样品比对试验等技术方面的要求及检测方法;
增加了示值误差、定量下限、记忆效应、浊度影响、环境和温度影响、最小维护周期、数据有效率、一致性偏差等技术方面的要求及检测方法;
删除了直线性、平均无故障连续运行时间和绝缘阻抗指标。
自本标准实施之日起,《总磷水质自动分析仪技术方面的要求》(HJ/T 1032003)废止。
本标准规定了水质总磷自动监测仪的技术方面的要求及检测的新方法。本标准适用于地表水、生活垃圾污水和工业废水的水质总磷自动监测仪的生产设计、应用选型和性能检验测试。水质总磷自动监测仪的测量范围应包含0.02mg/L~50mg/L。
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防治生态环境污染,改善生态环境质量,规范水质总氮自动监测仪的技术性能,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是对《总氮水质自动分析仪技术方面的要求》(HJ/T 1022003)的修订。《总氮水质自动分析仪技术方面的要求》(HJ/T 1022003)首次发布于 2003 年,起草单位为中国环境监测总站。本次为第一次修订,修订的主要内容如下:
标准名称修改为《水质总氮自动监测仪技术方面的要求及检测的新方法》;
修改了零漂、量程漂移、重复性、电压稳定性和实际样品比对实验等技术方面的要求及检测方法;
增加了示值误差、定量下限、记忆效应、浊度影响、环境和温度影响、最小维护周期、数据有效率、一致性偏差等技术方面的要求及检测方法;
删除了直线性、平均无故障连续运行时间和绝缘阻抗指标。
自本标准实施之日起,《总氮水质自动分析仪技术方面的要求》(HJ/T 1022003)废止。
本标准规定了水质总氮自动监测仪的技术方面的要求及检测的新方法。本标准适用于地表水、生活垃圾污水和工业废水的水质总氮自动监测仪的生产设计、应用选型和性能检验测试。水质总氮自动监测仪的测量范围应包含0.20mg/L~200mg/L。
《水质小型自动站(常规五参数、CODMn、NH3-N、TP、TN)技术方面的要求及检测方法》
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防治生态环境污染,改善生态环境质量,规范水质小型自动站的技术性能,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规定了水质小型自动站的组成结构、技术方面的要求、性能指标及检测的新方法。本标准适用于水质小型自动站的设计、生产和检测。
水质小型自动站应至少实现水温、pH、电导率、浊度、溶解氧、高锰酸盐指数、氨氮、总磷及总氮9个水质监测项目的自动监测。其中水温量程至少应包含0 ℃~50 ℃、pH量程至少应包含2~12、电导率量程至少应包含0mS/m~500mS/m、浊度量程至少应包含0NTU~1000 NTU、溶解氧量程至少应包含0mg/L~20mg/L、高锰酸盐指数量程至少应包含2mg/L~20mg/L、氨氮量程至少应包含0.15mg/L~5mg/L、总磷量程至少应包含0.02mg/L~2mg/L 及总氮量程至少应包含0.2mg/L~10mg/L,主要使用在于地表水水质的监测。
《环境空气颗粒物(PM2.5)有机碳和元素碳自动监测系统(热学-光学校正法)技术方面的要求及检测方法》
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防治生态环境污染,改善生态环境质量,规范热学-光学校正法环境空气颗粒物(PM2.5)有机碳和元素碳自动监测系统的性能和质量,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规定了环境空气颗粒物(PM2.5)有机碳和元素碳自动监测系统(热学-光学校正法)的原理与组成、技术方面的要求、性能指标和检测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环境空气颗粒物(PM2.5)有机碳和元素碳自动监测系统(热学-光学校正法)的设计、生产和检测。
凡本站注明“来源: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网”的全部作品,均为浙江兴旺宝明通网络有限公司-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没有经过本网站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站将追究其有关规定法律责任。
本站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非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网)的作品,目的是传递更加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或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承担此类作品侵犯权利的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别的媒体、平台或个人从本站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网”,本站将依照法律来追究责任。
鉴于本站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与本站联系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联系方式;邮箱:。
宇树科技王兴兴:预计年底H1机器人跑速达10米/秒超博尔特
AI智能体Manus横空出世!中国AI实现自主执行能力跨越式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