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人工智能(AI)再次成为人类关注的焦点,尤其是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关于推动‘人工智能+’行动的提案引发了广泛讨论。这个行动计划旨在将数字技术与传统制造业有效结合,把大模型的应用推向更广泛的领域,尤其是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手机、电脑和智能机器人等新一代智能终端,以及各类智能制造装备的研发。
人工智能,作为目前创新速度最快的技术之一,正在加速与实体经济的深层次地融合,赋能传统产业的发展,催生出许多新兴的产业和未来的产业。以江苏的一家造船厂为例,新近引进了一款智能电焊机器人,它的表现令人惊叹。这种机器人不是简单地按照预设路径进行焊接,而可以根据工件的不同形状与尺寸,快速自适应并完成高精度焊接。智能机器人工程师王晨光表示,这款机器人的焊接精度达到0.5毫米,不仅仅可以连续长时间工作,还能自行规划避障路径,无需人工编程,实现在工作台上随意放置工件,机器人能自动识别并完成焊接。这样的能力使其不仅仅局限于传统工业机器人的应用,真正的完成了焊接过程的全面自动化和智能化。
工业机器人被誉为“制造业皇冠顶端的明珠”,其数量的增多一直是衡量一个国家高端制造水平的重要标志。目前,中国的工业机器人保有量已位居全球第一,超过200万台,然而大部分仍采用预编程模式,适用于大规模、批量化的生产。在这方面,绎焊机器人的智能化则成为了提升中国智能制造水平的重要技术方向。
那么,智能电焊机器人的智能化能力是怎么来实现的呢?在北京海淀区的配天技术有限公司,这一问题得到了详细解答。该公司首席技术官郭涛解释道,绎焊机器人是结合了具身人工智能的新一代机器人系统。它的新基因包括一个3D扫描系统,可以实时记录整个工作场景,从而识别工件的种类,并通过逆向建模分析焊缝。通过最先进的深度学习和强化学习技术,该机器人的“大脑”可处理海量的焊接工件数据,不断进行自我学习和优化。
进一步推动工业智能化的还有在重庆的一家新能源汽车工厂。工人在总装车间中只需依靠一套智能检测系统,就可以实时对全车上超过一万的零部件进行型号和安装角度的在线监测。山东青岛的智慧工厂今年开始引入整机外观的AI视觉检测,产量明显提高,每分钟可下线约十台智能冰箱。结合大数据、5G、工业互联网及数字孪生等新一代数字技术,人工智能的应用覆盖了制造业价值链的每个关键环节,包括研发设计、生产制造、质量控制、供应链管理和市场服务等。
在全球特钢行业的一家“灯塔工厂”,通过AI和高精度感应仪器的结合,它们每年能生产出690万吨特殊钢材,解决了多品种小批量与规模化生产的矛盾,实现了产品的柔性定制。在兴澄特钢研发中心,企业采用最新的人工智能金相检测系统,大幅度的提高特种钢材的研发效率。与此同时,位于河南焦作一家新材料企业运用AI技术建立了自动化生产线,成功降低了高风险的生产安全管理成本,通过应用AI安全大模型,企业管理者仅需通过手机就能实现对多种安全能力的监测,极大节省了时间与成本。
中国信通院人工智能研究所所长魏凯指出,去年对200多个大模型在工业领域的应用分析显示,人工智能的应用大多分布在在微笑曲线的两端——研发设计和客户服务、营销环节,而中间的生产制造则亟需进一步改善。作为引领未来的战略性技术,人工智能正成为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引擎,并为中国的高质量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劲的动力。
进一步的例子也在国家电网武汉供电公司内。此公司开始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开发AI虚拟调度员,负责协调2400多条配电网线月以来,AI调度员的引入使得调度流程大为简化,从人工调度员平均处置故障所需的每项4分钟,缩短到了仅30秒。智能调度系统已经经历多次演练,展现出了巨大的潜力,未来将全面推广。
除了电力行业,农业和畜牧业也正在受益于这一智能技术。例如,在河南南阳的一家现代化养猪场,养殖员通过AI应用的兽医助手实时监测猪只的饮食、健康情况及生存环境,大幅度提升了管理的效率。
随着DeepSeek等热门通用大模型的推广,慢慢的变多的行业正加速接入人工智能的创新。这些技术的落地不仅是在制造业,它们为农业、服务业等所有的领域注入了新的活力。
深圳一家机器人公司正在开展全球首例多台人形机器人在多场景下协同工作的实训,探索人形机器人从单机操作向多机器协作的进化,这一领域正成为国际人工智能技术竞争的热点之一。
总而言之,推动新一代人工智能的发展,无疑是中国抓住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的战略性举措。AI在各个生产环节上的应用,将大大推动传统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并极大提高检验测试、产品研制、安全管理、生产调度的效率。未来,伴随着更多政策措施的出台和‘人工智能+’行动的深入实施,AI将越来越成为各行业高水平发展的核心动力源。返回搜狐,查看更加多